科室导航
治未病科
首页 > 养生保健 >治未病科
把“节”过好 预防疾病——药学部“二十四节气”系列养生科普之惊蛰节气
来源:青岛第五人民医院    发布:2021-03-05
  

 【惊蛰】
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将“启”改为了意思相近的“惊”字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于公历3月5、6日交节。惊蛰前,昆虫藏伏土中过冬,不饮不食,为“蛰”;到了“惊蛰节”,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,称为“惊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

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升温最快的时节,我国除东北、西北地区外,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升到0℃以上,其中华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为3℃~6℃,江南地区在8℃以上,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℃~15℃。

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古代把惊蛰节气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。韦应物的《观田家诗》: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农谚也说:“过了惊蛰节,春耕不能歇”、“九尽杨花开,农活一齐来。”

虽然惊蛰时节气温回升较快,而在北方仍是乍暖还寒,冷暖空气交替频繁,此时,“春捂”不能忘,保持微微出汗,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,有助于气血流通,顺应阳气的升发。若早早就褪去冬衣,换上单衣和单鞋,这容易导致感冒、外感咳嗽的情况出现。古代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梨味甘,性凉,可以生津止渴,润肺止咳。梨的吃法很多,可生食、可蒸煮,也可以榨汁。建议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,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,更利于和胃降逆,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。另外,咳嗽患者还可食用百合、银耳莲子、枇杷、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。古代惊蛰全家吃梨也取“离”的谐音,祈愿远离疾病。

【银耳蜂蜜雪梨汤】

做法:取干燥银耳15g,热水泡发,洗净,摘取白色部分入锅,加水800ml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小时。雪梨两个去皮去核,切成约2cm见方的块,加入锅中同炖。30分钟后关火,待降至约40度左右加入蜂蜜,搅匀使用即可。

功效:滋阴润燥、润肺补虚,适合有咽干、咽痒、干咳症状的人饮用。但阳虚患者,尤其是脾胃虚寒、腹部冷痛者不宜使用。

春天对应身体是肝木的季节,这个时候中医里身体肝的功能会相对旺盛一些。惊蛰时,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容易发生肝火偏盛的情况。高血压患者在春季尤其惊蛰前后极容易出现眩晕、头痛加重的现象,更有部分老年人易发怒,导致中风、心肌梗塞等疾病发生。年轻人则因阳气容易骤升引动体内热气,易出现痤疮、怕热、出汗等症状。因此,惊蛰时要重视情志养生,力防焦躁、抑郁等负面情绪,通过发现和转移的方法消除,忌动肝火。因此,自此至夏,应升清降浊,注意养肝、保肝,预防感冒、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等,顺应阳气的升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饮食应多选择时令性的食材。比如:春笋、小菠菜、蒜黄、韭黄、绿豆芽等。使自身的精神、情志、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,生机盎然。

【竹笋枸杞汤】

原料:竹笋250g,枸杞子30g,猪瘦肉250g,食盐4g,葱姜各10g,白糖6g,素油50g。

做法:将瘦猪肉洗净,去筋膜,切成2寸长的肉丝;竹笋切成同样长的丝,枸杞洗净待用;炒锅加素油烧热,肉丝、笋丝同时下锅,烹入料酒,倒入清水,投入枸杞,至水开后加入白糖、食盐调味,即可食用。

功效:滋养脏腑、滑润皮肤、补中益气,适用于视物不清,面黄肌瘦,皮肤不润泽等症。

促进体内阳气生发,还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,可以选择有芳香辛散之气的花茶。使人神清气爽,也可使“春困”自消。

【茉莉花茶】

茉莉花辛甘温,具有理气、开郁、辟秽、和中之功效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,能“解胸中一切陈腐之气”。

【玫瑰花茶】

玫瑰花甘、微苦,温。归肝、脾经。行气解郁,和血止痛。茶有一股浓烈的花香,闻起来就有提神的作用。玫瑰花茶还有助消化、消脂肪之功效,因而饭后饮用效果最好。但玫瑰花有收敛作用,便秘者不宜饮用。

 

阳春三月万物苏,过了惊蛰是春分。